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7-13 03:41:05 | 浏览:
一家一户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模式,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现代农业,鼓励成立园区管委会,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流转土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项目把关布局、统一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政策,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在园区推广示范。
图①:去年7月,在沽源县高山堡乡元房子村喷灌区,工作人员在检查喷灌机运行情况。
图③:去年6月,联合收割机在南皮县西五拨村“渤海粮仓”核心示范区麦田里作业。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我省“三农”工作步入九游会J9 J9九游会新阶段,农业农村环境条件和自身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诸如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大;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效配置机制尚待完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凸显。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加快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近日,《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出台并印发。
省委一号文件有哪些新的创意?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的目标如何实现?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省委一号文件起草的成员单位和相关专家。
[2015年,力争每个省直管县(市)、县(市、区)新建成1-2个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新建100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
一家一户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模式,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现代农业,鼓励成立园区管委会,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流转土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项目把关布局、统一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政策,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在园区推广示范。
“以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也必须有章可循。”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文军表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完善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自然条件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力量打造环京津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坝上生态产业带、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农区畜牧产业带、山区果品产业带,为不同地区的园区发展提供了产业借鉴。
张文军介绍,目前,我省已建有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我省将加快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新建100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打造燕山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加快“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发展。
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九游会J9 J9九游会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弱质低效的思维定式,用“大金矿”、“聚宝盆”的理念发展农业,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努力做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国外被称为第六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认为,当前,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商机巨大。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渔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这必将为我省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注入新活力。
培育新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重点培育2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重点发展一批“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省委一号J9九游会 九游会J9文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完善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办法,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重点培育2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兴办形式多样的农业公司,引导工商资本进入,重点发展一批“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扩大合作社直接承担财政项目规模和数量,探索开展适合合作社生产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为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我省将家庭农场纳入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对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予以重点支持。对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J9九游会 九游会J9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同时,以新型主体和规模经营带动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探索建立农民职业技术规范,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获得应有的职业资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实施八大工程,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
[2015年,确保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0个片区外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出列。2017年底片区外国定重点县和省定重点县如期脱贫出列]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扶贫攻坚作为贫困地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以精准扶贫为导向,以片区扶贫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责任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2015年,确保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10个片区外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出列。
“我省将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配置。”省扶贫办主任李剑方介绍,今年,在全面摸清贫困底数的基础上,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全省扶贫信息系统,制定并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同时将全面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科技和扶贫、旅游扶贫、电子商务扶贫、光伏扶贫、职教扶贫、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八大工程。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家庭手工业、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发展沟域经济,培育壮大一批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优先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偏远乡(镇)设立扶贫公司,探索扶贫资金、项目资本到户、权益到户多种方式,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
为形成政主要领导集中精力抓扶贫的导向,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改革扶贫考核机制,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对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完善落实退出激励机制,确保对提前脱贫出列的县扶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落到实处,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出列的指标约束、时间约束落到实处,2017年底片区外国定重点县和省定重点县如期脱贫出列。
[以九个片区为重点,集中打造白洋淀、正定古城、平山西柏坡、滦平金山岭、廊坊北三县、崇礼、北戴河、衡水湖、固安等9个片区,建成连片美丽乡村样板]
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我省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通过扩展成片、新建成片,集中打造白洋淀、正定古城、平山西柏坡、滦平金山岭、廊坊北三县、崇礼、北戴河、衡水湖、固安等9个片区,建成连片美丽乡村样板。全省选择3000个面貌改造提升连线成片重点村,根据群众意愿和村庄实际,实事求是确定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力量抓好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15件实事。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赵金平介绍,为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2015年,我省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年内完成5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安全用电环境。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空白乡镇邮政网点建设,支持快递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380元,实施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健全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推动实施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项目。
此外,为形成城乡共进、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以新型社区为方向,选择条件适宜的村庄开展中心村建设,2015年,全省启动实施中心村建设“十县百点”工程,选择确定10个县(市)开展中心村示范区建设,确定100个中心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和乡村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三区”同建、良性互动,实现农村管理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