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5-23 04:14:10 | 浏览: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农业特色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特色农业信息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国古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湛的技术。
去劣培优结硕果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农业生物的性状(包括克服不利性状和加强有利性状),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诗经》看,西周时人们已有“嘉种”即良种的概念,已经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种,已经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种期的早晚区分不同品种类型。战国人白圭说:“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史记·货殖传》)意思是:想赚钱,要收购便宜的粮食;想增产粮食,要采用好种子。表明人们已认识到采用良种是最经济的增产方法。我国传统的选种方法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汜胜之书》已有从田间选取强健硕大的禾麦穗子作种(穗选法)的记载。《齐民要术》又强调了种子要纯净,指出混杂的种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为此,要把选种、繁种和防杂保纯结合起来。书中介绍的方法是:禾谷尖作物要年年选种,选取纯色的好穗子,悬挂起来,开春后单独种植,加强管理,提前打场,单收单藏,作为第二年的大田种子。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种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选种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国育种学家仁博首次运用这种方法改良黑麦和小麦早了1300多年。
为了保持和提高种子的生命力,还要注意种子储藏时保持干燥,防止生虫。播种前一般用水选法除去秕粒,然后晒种,有时还采用药物拌种、浸种催芽等方法。这些在古书中有很多记载。
我国古代另一种育种法是单株选择法,又叫“一穗传”,清代文献中有此记载。它是选取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单穗,连续加以繁殖,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来。清朝康熙皇帝用此法选育出著名的早熟御稻,曾作为双季稻的早稻种在江浙推广。
我国古代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作物品种资源。早在成书于战国的《管子·地员》篇中,已有各类作物品种及其适宜土壤的记载,晋代《广志》和北魏《齐民要术》对作物品种的记述,无论数量和性状都有很大发展。到了清代,仅官修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收录的部分省市县的水稻品种即达3000个以上。丰富的、各具特九游会J9 J9九游会色的品种资源,不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上的各种需要,而且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对农业的今天和明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传统农业体现和贯彻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自然界各种物质与事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阴阳五行思想。精耕细作,轮种套种,用地与养地结合,农、林、牧相结合的一类典型的有机农业。
中国居于原始农业和近现代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形态,以使用畜力牵引和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积累上,其典型形态是铁犁牛耕。中国自中原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传统农业逐步形成,进而占居统治地位,并延续到近代。
1、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农业向精九游会J9 J9九游会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态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与青铜工具、耒耜、耦耕、相联系的沟洫农业。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3、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4、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既要重视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还要侧重生物技术的采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三依靠。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实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组织高效农业。
1、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涨,很多农产品生产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对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含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业基础薄弱,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我国农业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 经济应 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从种质资源角度:新品种培育技术中国农业特色技术,新品种推广技术中国农业特色技术,新品种实用技术,主要以农、林科院,大学等单位为主。
从种植技术角度:种植管理技术,种植技术,监测技九游会J9 J9九游会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以物联网,农机公司为主。
从病虫害技术角度:病虫害预防和病虫害治理,以科院机构,农学院为主研究农药等。
从施肥技术角度:以地下肥,水肥,叶面肥等组成,号称农业施肥“海陆空”,具体要使用中国农业特色技术的是施肥中国农业特色技术的内容和施肥技术,比如水肥一体化系统的使用等,以高科技公司和传统肥料公司为主。
从农机产品技术角度:主要以种植、管理,养护,收获等方面,全方位的使用农机提高效率,提升技术水平。
中国农业特色技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特色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特色技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