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4-04 12:46:43 | 浏览:
九游会J9 J9九游会九游会J9 J9九游会九游会J9 J9九游会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苋科藜属的一年生双子叶植物 ,染色体数目 2n=4x=36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距今已有 7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 。藜麦蛋白质含量高达 16%~22%,氨基酸配比均衡,含有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等在大多数谷物中为限制性氨基酸的必需氨基酸 ,被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推荐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 。藜麦株高 60~300cm,成熟时呈黄色、紫色或者红色等 ,可以丰富园林绿化模式, 形成独特的农作物景观 。此外,藜麦适应性强,能够抵御寒冷、干旱、低温、盐碱及贫瘠等一系列非生物胁迫环境,被认为是世界许多地区有发展前景的替代作物 。在甘肃、内蒙、山西等少雨地区,旱作藜麦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王斌等 报道了 2017 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年降雨量 477.9mm)旱作藜麦 1675.1~3637.2kg/hm 2 的高产水平。田计均等 对藜麦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灌浆期植株水分胁迫的研究表明,干旱对现蕾期和花期的藜麦影响较大,幼苗期和灌浆期藜麦耐受性较强。藜麦耐低温研究结果表明,藜麦苗期耐低温,2 叶期植株在-4℃低温下持续 4h 只有轻微不良影响,减产 9.2% ;0℃以下低温持续 14h 左右藜麦幼苗进入休眠期 ;但开花期和开花后的藜麦对霜冻敏感 。
我国于 1987 年引种藜麦 ,2008 年规模化种植,2020 年栽培面积达到 2×10 4 hm 2 ,种植分布 20 余个省(区),总产量 2.88 万 t,成为世界第三大藜麦产区(数据来源于 2020 年藜麦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属资源型缺水城市,习 2014 年调研北京时提出“城市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为此,2015 年北京市从山西省忻州J9九游会 九游会J9市静乐县引种集优质高营养、抗旱抗寒耐盐碱、花序彩色可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作物——藜麦,并在品种筛选、适宜种植区域筛选、抗逆稳产栽培技术集成、菜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6 年间,藜麦在京郊示范种植 453.33hm 2 ,实现平均产量 1.86t/hm 2 、效益 4.19 万元/hm 2 ,成为扎根北京、促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粮经作物。本文对 2015 年以来笔者主持开展的北京市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北京藜麦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为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15 年以来,在京郊延庆、房山、门头沟、昌平、密云、顺义、大兴、怀柔、海淀 9 个区 25 个乡镇种植藜麦 453.33hm 2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海拔≥300m、年平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 的延庆、门头沟、房山山区,昌平、门头沟浅山区,藜麦均能正常成熟(表 1)。
海拔、年均气温、年均积温、年均光照强度、年均降雨等数据由北京市气候中心提供;成熟期 3 点取样,每点 10m 2 ,3 点的平均产量为产量结果。
2015-2018 年,累计引进山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河北等地的藜麦品种(系)60 余份,比较筛选出 4 个高产抗逆型品种。其中,“陇藜 1 号”、“陇藜 3 号”是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早熟、中粒型品种,在甘肃省生育期分别为 130d 和 110d 左右,在北京地区生育期分别为 89~101d 和 87~93d,粮景兼用型,观赏期 15d 左右。“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内蒙古引进,并经分离选择得到的晚熟、抗倒伏/折、耐高温型品种,在内蒙古生育期 170d 左右,在北京地区生育期 140~149d,粮景兼用型,观赏期长达 40d 左右。各品种来源及突出特点见表 2。
在延庆、房山、门头沟等海拔≥500m 的山区,4 个品种均适宜种植,但稳产性以“红藜 1 号”和“红藜 2号”较好;在昌平、门头沟 300m≤海拔<500m 的浅山区适宜种植“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 。
从不同品种来看,“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的营养物质含量接近,其蛋白质、脂肪、16 种氨基酸总
量高于“陇藜 1 号”和“陇藜 3 号”,淀粉含量低于“陇藜 1 号”和“陇藜 3 号”。“陇藜 3 号”与“陇藜 1号”相比,前者的蛋白质和 16 种氨基酸总量高于后者、粗纤维含量低于后者。
从不同海拔来看,除淀粉的部分检测数据在海拔 635m 的下虎叫村和海拔 587m 的上垙村较高外,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均表现为低海拔的延庆西白庙村和分水岭村优于高海拔的特征,具体为:海拔 334m 的分水岭村种植的藜麦脂肪、粗纤维、钾含量最高;海拔 478m 的西白庙村种植的藜麦镁含量较高;海拔 478m的西白庙村和海拔 334m 的分水岭村藜麦蛋白质、16 种氨基酸总量、钙含量均优于海拔 635m 的下虎叫村和海拔 587m 的上垙村。这与时俊帅等 [25] 研究结果一致,即表明低海拔作物的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价值反而较高。
结合品种及海拔高度综合分析,“陇藜 1 号”在海拔 478m 的西白庙村品质表现最优,“陇藜 3 号”在海拔 334m 的分水岭村品质表现最优,“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在海拔 478m 的西白庙村和海拔 334m的分水岭村品质表现更好。
除筛选适宜品种外,针对藜麦在北京地区种植要达到的抗逆稳产、优质高效和景观效果好等目标,围
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攻克了多重技术难点,集成了北京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
栽培措施主要考虑播种条件(包括前茬作物、土壤墒情)、播种时期、播种密度、化控防倒等方面。
2.1.1 播种条件藜麦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瘠薄的砂性或石灰性土壤均可生长,但丰产要求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地块。2015 年,在延庆区永宁镇太平街村( 116 °28′ E、40°47′ N 、 海拔 520m) 不同肥力地块种植藜麦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茬为高肥力菜地的藜麦产量 1.8t/hm 2 ,与上茬未种植庄稼的低肥力砂石地比较,株高、茎粗、分枝数均较高,最终增产 40.7%(见表 5、6)。生产中可底施复合肥或缓释肥 750kg/hm 2 ,有条件的还可配合增施一定的有机肥,后期不再追肥。藜麦不宜连作,需轮作倒茬 。除草剂对藜麦出苗及产量影响较大,2017 年,在延庆区延庆镇西白庙村(115°53′ E、40°27′ N、海拔 478m) 藜麦示范田的 调查数据 表明,与前茬未打过除草剂的地块比较,前茬打过除草剂的地块藜麦出苗量减少 46.8%、生育进程延后、穗子变小、产量降低 23.3%(见表 7、8)。如无法避免,应在开春土壤解冻后旋地 1 遍,促进除草剂挥发,或采用加大播种量的方式保全苗。种植当年还应做好隔离,避免周边作物使用除草剂飘到藜麦地块,造成藜麦叶子卷曲、抽穗困难。
2.1.2 播种时间2017 年,对生育期内的各旬积温(数据由北京市气候中心提供)进行统计,并分析总结各品种在不同播期的表现,结果表明,(1)“陇藜 1 号”需要≥0℃积温 2700℃以上,5 月中下旬在山区播种,丰产性、抗倒伏/折性、景观效果最好,9 月中下旬可成熟。5 月中旬前播种,藜麦灌浆期遇 8 月多雨大风天气,倒伏严重。6 月中旬后播种,孕穗期遇高温,笄霉茎腐病严重,大部分主穗腐烂掉,只能靠侧枝结籽,产量极低 。(2)“陇藜 3 号”需要≥0℃积温 2500℃以上,适播期广,5 月中下旬至 6 上旬均可在山区播种,以 6 月上旬播种丰产性、抗倒伏性、景观效果最好。(3)“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需要≥0℃积温 3300℃以上,因此,诸如延庆区刘斌堡乡、四海镇、珍珠泉乡等年均气温 8.9~9℃的东部山区播期不宜晚于4 月 25 日,延庆其他区域播期不宜晚于5 月 5 日,而昌平区延寿镇、门头沟区清水镇、门头沟区斋堂镇等年均气温 10.2~12.5℃、海拔≥300m 的区域播期最晚可推迟至5 月 20 日,均可在 10 月上旬成熟。
2.1.3 抗旱播种在适播期范围内,等雨或人工造墒播种,墒情以播种层含水量 15%~20%为宜。2016 年,设置 A 1 (播前造墒、播深 1cm)、A 2 (播前造墒、播深 2cm)、A 3 (播前造墒、播深 3cm)、A 4 (播前造墒、播深 4cm)、B 2 (干播后浇蒙头水、播深 2cm)、B 4 (干播后浇蒙头水、播深 4cm)6 个处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播前造墒较干旱播种浇蒙头水处理出苗率提高 130.8%、整齐度提高 57.6%。播深 2~3cm 最为适宜,较播深 1cm 出苗率提高 37.6%~59.3%、整齐度提高 44%~124%,较播深 4cm 出苗率提高 49.0%~72.5%、整齐度提高 28.6%~100%(见表 9)。
2.1.5 化控防倒筛选出适宜的抗倒伏化控剂矮状素和金得乐。其中,矮壮素效果最好 ,可使藜麦株高降低 60.7cm(69%)、单株叶面积增加 18.2%、侧枝折断率降低 12.3%、增产 114.7%。应在藜麦分枝期(株高 50cm 左右时)进行化控,化控药剂按 1.3kg/hm 2 兑水 6300L 进行喷施。
藜麦上的主要虫害为甜菜筒喙象。该虫世代重叠,危害隐蔽,难以及时发现,2016 年在北京发生面积达 85%,虫株率达 50%~70%,严重地块高达 100%,造成藜麦普遍倒伏,对藜麦生产造成了惨重的打击。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联合攻关,2017 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和鉴定了藜麦上的甜菜筒喙象,并摸清了北京地区藜麦甜菜筒喙象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研究提出甜菜筒喙象化学防治措施,即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当百株产卵孔达到 10~16 个时,使用质量分数为 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700 倍液及 20%的氯虫苯甲酰胺 150 ml/hm 2 在成虫产卵初期喷防,药后 7 天防效可达 91.2% ;配合种子调运中的检验检疫、轮作倒茬、秋冬铲除杂草,可起到更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
藜麦上的主要病害是钉孢叶斑病、茎点霉叶斑病和笄霉茎腐病。叶斑病始发于 7 月上中旬,病害从下而上蔓延,如防治不及时,8 月中下旬至 9 月初,叶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叶面,叶面脱水变黄,甚至枯死脱落。笄霉茎腐病始发于 7 月中下旬至 8 月初,病株顶端及茎秆部位出现腐烂症状,雨后高温,病原菌传播速度加快,如防治不及时,8 月中下旬至 9 月初,染病植株顶梢枯死,植株倒伏、萎蔫,最终整株枯死。
2017 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鉴定了藜麦笄霉茎腐病 ,2018 年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1 个藜麦叶斑病新种 Heterosporicola beijingense sp. nov. 。筛选出 2 种防治藜麦叶斑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即 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每 225g/hm 2 或 43%戊唑醇悬浮剂每900mL/hm 2 ,药后 15d 防效分别达到 84.1%和 81.9% 。筛选出笄霉茎腐病防治药剂戊唑醇,在 50、100、150、200mg/mL 4 种浓度梯度下,对笄霉茎腐病的抑菌率均可达到 100%。
2018-2019 年,通过谷物 4 行播种机、蔬菜播种机等 4 种机型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的藜麦播种机型——璟田 2BS-JT10 蔬菜精密播种机,作业速度 0.23hm 2 /h,条播,调节行距至 50cm、株距 16cm,播后5d 出苗,出苗数可达 24 万株/hm 2 。播种时应做到:①平整土地,细碎土壤,保证肥力充足;②墒情良好;③严格把握播种深度,播后严实。
七八月藜麦植株高大,无法进行人工喷药,应用植保无人机喷防病害,作业效率 13.33hm 2 /h,是人工打药效率的 20 倍,可节药 30%、节水 90%。
本着边试验边示范的原则,2015 年至今,累计在延庆、门头沟、昌平等区示范推广藜麦 453.33hm 2 ,技术覆盖率 100%。与一J9九游会 九游会J9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 3.77 万元/hm 2 (表 10)。部分典型示范区通过特色销售、与观光采摘相结合,甚至获得了 9 万~30 万元/hm 2 的经济效益。打造了门头沟区下清水村、门头沟区小龙门村、延庆区上垙村 3 个藜麦专业村,为门头沟清水花谷、潭柘寺等景观点增添了新的景观作物。
籽粒玉米的种植效益依据 2015-2020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量数据,结合市场售价、监测点成本平均计算得出
2015 年至今,累计举办各级培训班 4 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农户 500 余人次;组织现场观摩会 2次,计 100 余人次;向基层技术人员发放技术明白纸及宣传资料 1000 余册;在 CCTV-7、BTV、农民日报、京郊日报等等媒体上宣传 30 余次,大大促进了该技术体系在京郊及周边地区的普及应用。河南、山东等地农户在看到本市藜麦宣传节目后,纷纷通过电话咨询藜麦种子及相关种植技术。此外,以藜麦米为原料开发 4 类 30 道菜品,详细说明每道菜的制作方法,提供给农家乐、饭店开J9九游会 九游会J9发使用,丰富了市民对高品质、高营养藜麦菜品的需求
藜麦可全程雨养旱作或只需浇透一次底墒水,较种植玉米、小麦节水 1200~2550m 3 /hm 2 。藜麦转色后,穗子呈枚红、橘黄等颜色,部分品种观赏期长达 40 d 左右,在秋季大部分作物呈现绿色的时节,能够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其他作物无法媲美的农业景观。
藜麦是一种集高营养、强抗逆、可观赏性为一体的崭新作物,在京郊海拔≥300m 的区域可正常成熟,是北京市粮经作物的有益补充。但随着藜麦的产业化发展,一些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高效益与优质的加工工艺、良好的营销手段以及与三产的融合密不可分。门头沟区由于引进了藜麦加工生产线,实现了藜麦免淘洗,通过微商、门店、旅游景点等销售形式,藜麦米平均价格达到 100~120 元/kg;此外,通过在清水花谷、潭柘寺周边种植藜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增加了休闲旅游收入。但延庆、昌平等地种植的藜麦多数在本地用谷子加工机械脱粒,藜麦米碾得碎、品相差,近 2 年种植规模呈现萎缩状
态。二是缺乏种子生产经营机构。由于不能对品种进行认定,市场上很难买到藜麦种子。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可为农户免费提供本地区繁育的种子,但无法保证持续稳定供应。部分农户存在自繁留种现象,导致藜麦品种一致性差、产量不稳定。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除播种环节外,中耕除草及收获主要依赖人工。四是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遇连续降雨或大风,极易造成倒伏/折、收割困难、减产等现象,存在种植风险。五是缺乏 SC 认证,无法进入商超销售。
经过 2015-2018 年藜麦栽培环节的技术攻克,藜麦在北京已能实现丰产、稳产。但种植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仍需延伸产业链,健全流通渠道,才能促进藜麦的产业化发展。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财政支持是促进全产业链健康运行的关键,建议对从事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给予惠农扶持,降低他们的风险,同时,将藜麦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降低种植者的经济损失,减免他们的种植负担。政府也可发挥纽带桥梁作用,为种植户、加工厂、销售方搭建桥梁平台,拉动藜麦从耕种收到产加销各环节无缝咬合,形成高效分工合作。从目前北京藜麦的示范种植情况来看,延庆区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藜麦种植,门头沟、昌平耕地少,且多为坡地、林下地,地力稍差一些,近年门头沟区开发了以“红藜 1 号”和“红藜 2 号”为加工原料的藜麦啤酒,政府应助力门头沟与延庆之间的产销对接,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惠及供需双方。此外,藜麦的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山区、浅山区,这些区域多数是低收入村,贫困户多,发展藜麦产业,打造山区特色农业能够有效带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手段也是农业机械化。除播种环节外,还应实现中耕除草和收割环节的机械化。笔者 2017 年在延庆区延庆镇西白庙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时发现,应用玉米中耕除草机对藜麦进行苗期至拔节期的第一次中耕除草效果较好,但该机械要求地块平整,地块面积相对较大些。后期藜麦长高后,机械不便进地作业,还应引进小型中耕打草机进一步试用。此外,应进一步引进筛选适合本地区藜麦主栽品种的收割机,在门头沟、昌平以坡地和零星种植为主的地块可引进小型收割机,在延庆以大块地和平地为主的地块,可引进中至大型收割机,从而降低种植藜麦的劳动力成本。值得重视的是,除配套全程机械外,还应提高机手素质,建立标准化作业规程,提高农机和农艺的适配性,最达程度的发挥机械化的优势,降低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缺苗断垄及收获指数低等问题。
藜麦作为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作物,既不在 5 大主要农作物行列,也未列入 29 种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目前北京市仍采取不审定、不登记的管理方式。但这并不表示藜麦种子可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应建立藜麦品种质量标准,并约束藜麦种子经营部门与种子生产者签定《使用经销合同》,保证藜麦种子质量。在加工环节,因藜麦脱壳属于食品加工,只有办理食品加工许可证(SC)后生产的藜麦米才能进入商超销售。因此,亟待建立藜麦米批量加工的相关扶持制度,促进藜麦米的销售和开发利用,使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