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4-18 00:36:59 | 浏览:
当前,外卖平台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使得线上买水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形式之一,其中现切、拼盘等果切形式,因其便利性、多样性等特点也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在外卖平台搜索关键词“果切”,便可发现果切类产品销售十分火爆,月售上千单的店铺不在少数。根据消费者需求,店家分别推出单品果切、双拼果切、三拼果切、自选拼盘、水果杯等不同品类产品,还包括乌梅小番茄、酸奶捞等创新单品。
色彩丰富、品种多样,果切产品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随着气温的升高,其销量也一路攀升。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时令瓜果的果切订单消费增长显著,立夏前一周,全国荔枝果切消费相比四月末上涨超6成,西瓜果切消费环比前一个月增长近翻番。同时,一二线城市的果切订单的增长速度已远超整果。
火爆的市场引得不少品牌入局。据饿了么平台统计,截至今年3月,果切商户数量达3.5万家,同比增长约150%。作为水果行业的细分类目,果切的发展取决于水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为56.3kg,其中城镇居民为65.9kg,农村居民为43.8kg。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相比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5kg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均水果消费量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背靠年轻消费群体的庞大需求,果切市场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果切销量虽然呈爆发式增长趋势,但仍有很多消费者不买单,除了价格较高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顾虑: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果切很方便,省去了我洗水果切水果的麻烦,但是我怎么能知道商家给我的水果不是坏的水果呢?商家在切水果的过程中是否有佩戴口罩、及时清洗刀具呢?”消费者周女士表示,果切商品可能存在加工流程不规范、水果选材不新鲜、包装规格不统一、产地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消费意愿。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缺乏行业标准与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某些商家用坏果、烂果做果切产品的情况确实存在。这次的百果园果切事件,也加剧了网友们的忧虑。
果切生意越来越火,果切行业却存在种种市场乱象,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障?
果切市场若想长远健康发展,将产品标准化管理是不二之法。显然,果切行业内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在5月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团体标准《即食鲜切果蔬制作服务规范(食品经营者)》(以下简称《规范》),这是国内首个适用于超市、餐饮、便利店、水果专卖店、果切专卖店、互联网消费平台商户等食品经营者在经营现场切分、制作、配送即食鲜切果蔬产品的标准。
鲜切操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染指甲和涂抹香水等。工作时,应穿清洁的工作服,不得佩戴手表、手镯、手链、手串、戒指和耳环等外露饰物。
切分前应对待用的原料进行感官检查,发现有发霉、腐烂或者生虫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即食鲜切果蔬应在冷藏陈列柜中展售或即时售卖,冷藏环境温度范围应为 0°C-8°C;应标注标签信息,标签上应注明分切日期、时间和保质期等。
暂存物料应储存于冷藏环境,做好切分时间及使用期限等记录或标识,贮存时间不得超过当日。
另外,《规范》附录里对常见果蔬清洗消毒流程、切分方法,例如苹果、梨、桃等带核类果蔬怎么切,西瓜、木瓜、哈密瓜等带瓜瓤类果蔬如何处理,都有详细的切分指导。
要注意的是,该《规范》属于团体标准,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也就是说,《规范》不具有强制性,是给超市、餐饮、便利店、水果专卖店、果切专卖店等食品经营实体店提供的指引和规范。尽管如此,《规范》的诞生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来源:农视网综合澎湃新闻、潇湘晨报、中国食品安全网、北京商报、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